对新形式的不错探索——《电锯人》动漫

《电锯人》动画热度过了不少,正好聊一聊。

原作看完了,和动画并线看,不能说动画致敬原作,只能说基本一致。我觉得这样很不错,我也是电影迷,藤本树对电影镜头和节奏的把控绝对不是他表现出来的精神病操作一般离谱,他是十分精明、熟练的漫画家,实力相当强劲;动画总监先生对电影感也很认同,这点很着我的意,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创新,这种创新得到很多二次元领域传统眼光的批评,甚至一种声音“中山龙不要搞创新”甚嚣尘上。我觉得不对,不能说有瑕疵就是不能创新,只不过实在数据不好看,这和受众也有关。

先说创新吧,电影感是中山龙先生非常看重的,我很赞同;即便不和其他动漫作品比较也能联系看过的各类电影,发现构图宽幅向、人物虚化突出等故事片电影才有的特点该作一样不落;和其余动漫作品比较后这种感觉更明显。这部动漫真的像《炎拳》里的导演在旁边指导东山小红的妹妹西山小红拿着电影机在拍,被吊在吊车上拍、杵着高跷拍、拉超远焦在另一座山头拍、摁着大疆穿梭机在破楼里拍,体验很丰富。调色的冷色调能如无声的BGM般不断暗示荒诞、血腥而黑色幽默的故事基调。至于被人诟病的角色脸部,在观看过程中会因为说不上来的原因大幅忽略脸部形态,硬要说就是太像人,所谓崩也只是和主流赛璐珞画风比较,少了很多美化性夸张,多了很多真人拥有的特征,同时人物神态和肢体表现会非常自然。总之是不错的。广泛意义中的缺点也不算缺点,配音、作画、渲染的精致制作所代表的优点更自然不必多说。

那么,融合二次元表现和电影表现的《电锯人》,需要由两个领域的标准来拷问。

二次元我不懂,电影多少能说点。首先,最大的问题,拖沓。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致敬休刊恶魔的硬断章技能,动画能一点一点缩有效时长,一个完整剧情在非高潮悬疑部分硬断开成两集甚至三集,像以前玩游戏本碟结束换碟游戏那种莫名的膈应。要致敬电影(当然不是《阿凡达2》《黑豹2》等这种草履虫型编剧)首先就是整体节奏的把控,不要致敬国产电视剧。其次就是镜头把控还是一股稚嫩味道,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对人物眼睛的特写,有玛奇玛、早川秋,就拿着一个定帧再用效果把画面拉近,没有电影特有的随着镜头拉近人物虚化变焦、可视细节增多、细节动态(如头发飘动),再或者希区柯克变焦等艺术表现也没有。不只是眼部特写这一个例子,大多非战斗场景的人物特写都有这个问题。像电影感靠拢一定要创新这一部分;其实这也是叙述拖沓、部分描写无意义的最大来源。一定要摒弃这一部分墨守陈规,虽然是足够重量级的技术难题,但是要创作出完成度高的边缘创新产品一定要有这一部分的突破。

至于经费是否花到刀刃上了,我只能说上面两部分描述不冲突。中山龙作为较新一代监制还是很有会花钱的觉悟的。

再补充夸一点,ED确实帅,可以看得出整个团队都是狠狠盘过《电锯人》原作的。

数据不好看,一部分来自于传统二次元领域评论者的唱衰,另一部分,很大一部分,就是没意思。这种没意思不在于第一集,不在于剧情,在于每个小切片的没意思:偏昏暗的色调、清冷的颓丧感荒诞感,好像不会开玩笑;再加上高潮部分非得等一集甚至切到下一集才有,内容重点不够突出,场景趣味对传统二次元审美来说不算丰富,收视率不高也理所应当。那么支持的大多数是休刊恶魔迷,还有一部分大概就是我这种通吃型小众群体,当然还得要说这种群体得接受三俗、藤本病人、黑色幽默、荒诞、令人反胃的深处邃动产生的笑意,这部分人大多是心理成熟、清楚文娱产品定位且极其偏爱现实主义作品的一些和藤本树很对调的精神病人。

不过谁喜欢当精神病人?

但我仍然看好这种动漫的新表现形式——不如说这种电影的新创作方式。至于说有人观其表象就断言“阿谀欧美审美群体”:你说得对,但是《炎拳》是一部由藤本树创作的长篇漫画,现已完结,讲述了男主人公阿格尼……

 

对藤本树先生的夸夸还得容我再看几遍他的作品,现在肯定是一个字都憋不出来的。

我有一个想法,不知当不当讲,我觉得可以试试黑白动漫?


©JimAdmin | Powered by LOFTER